开展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赓续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飞跃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调查研究、为什么要调查研究,怎么样开展调查研究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了系统回答,并反复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当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此,我们要在“心至”群众、“身入”实际、“眼盯”问题上下功夫、做文章、用真劲,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
调查研究要坚持群众路线,做到“心至”群众
在调查研究中放下架子,甘当群众的学生。群众路线不仅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生机活力的政治品质,也是确保调查研究工作不跑偏走样的思想方法。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了解群众,更是联系群众的过程。要想深入了解群众,前提是要走近群众。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自觉拜人民为师才能真正拉近距离、增进感情、深入群众。《尚书》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时常虚心问计于百姓,在他看来,真正的智慧来源于人民群众。因此,调查研究工作中只要耐住性子,放下架子,保持甘当学生的姿态,求智于民、求教于民,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与所盼。
在调查研究中人到心到,倾听群众的声音。“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对于调查研究而言,群众的声音更像是一面“镜子”,往往能够折射出干部的德行和工作的作风。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以及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就听不到群众的真心话,看不见基层的真实情况,自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谈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在调查研究中,“心至”群众才能听到群众的声音,反映群众声音的调查报告才具备真实性,具有说服力。因此,调查研究不仅要迈入门槛,更要迈进群众的心坎;既要走近群众,更要走进群众,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使群众敞开心扉吐真言,让自己虚怀若谷听真言。
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身入”实际
在调查研究中扑下身子,从客观实际出发。调查研究重在唯真求实,最怕弄虚作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一定要“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事情的真相、查清事情的全貌、掌握事情的本质,这就决定了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只能是具体的客观实际,而不能是抽象的本本。在调查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扑下身子,事必亲躬,从客观实际出发,遇到调查研究中的真问题、真情况不加“滤镜”、不搞变通,坚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形成客观、真实的调研报告。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是破难题、化风险、迎挑战的迫切需要,更是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现实需要。
在调查研究中沉到一线,向社会实践取经。社会实践是一本百科全书,要想在这本书中寻找出“良方”,就要勤赴一线、沉到一线。在社会实践中既能察实情、谋实策,又能练筋骨、长才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调查研究工作并非是“纸上谈兵”或者“闭门造车”,正确认识的源自于社会实践,“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调查研究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迈开步子走向社会实践才能取得“真经”。为此,我们要勤在一线“沾泥巴”,既要去田间地头,又要去厂矿车间;既要“入山问樵”,又要“入水问渔”,通过广泛地社会实践,为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丰富、可靠、详实的支撑和参考。
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眼盯”问题
在调查研究中聚焦现实,“眼盯”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具备问题意识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前提条件,善于发现问题是调查研究者的基本素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因此,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要更加牢固地树立问题意识,秉着“蹲下去看蚂蚁”的精神、抱定“解剖麻雀”的态度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查找问题、发现问题、研析问题。这不仅是进一步提升调查研究能力的“金钥匙”,更是推动调查研究规范化、政策制定科学化的关键一步。
在调查研究中先谋后断,“眼盯”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必须要做好“后半篇文章”,调查研究才能形成闭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是植入我们党自身肌体的生命基因,是我们党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必然会面临大问题与小问题、老问题与新问题的交织与叠加,决不能丢掉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决不能丢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看家本领”。为此,我们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提升“庖丁解牛”的分析能力,并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等哲学思维对结果进行比较、整合、转化。唯有如此,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找准事物的内在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毕红梅(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思想政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 )
陈圣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