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宏大的目标,没有豪迈的话语,从中国一冶集团公司一名普通的起重工,逐渐成长为湖北省技能大师、湖北省劳模、全国技术能手,56岁的周汉生昨日吐露心声:“我就是一个普通工人,只是本本分分做了自己的工作。”
勤钻研、善琢磨、好总结、能吃苦,或许正是凭借着这份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做一行专一行的周汉生才书写了一项又一项成就,成为公认的“湖北工匠”。
越有难度的活儿他越来劲
临近退休年纪,周汉生依旧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上个月,他刚从河北沧州的项目回到单位。最近,又在以他本人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内,准备编写一套各种设备管道施工手册,希望通过图文的形式,帮助新来的大学生更快上手。
时光荏苒,不负韶华。1982年,从技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周汉生第一次穿上蓝色工作服,就爱上了这份工作,浑身充满了干劲。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当好一名工人,干好自己的工作。虽然只是一名起重工,但只要任务来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长期在一线作业,他的皮肤晒得黝黑。业余时间,别人休闲娱乐时,他埋首于专业技术书籍中,自己琢磨思索,自发到项目观摩学习,跑去请教老师傅。天道酬勤,周汉生很快脱颖而出,他的工作水平就像他一米八三的个子,鹤立鸡群、高人一筹。
对于起重工来说,能用起重设备吊装的项目相对简单,遇到一些无法使用起重设备的情况,就非常棘手,极具难度。周汉生的特长就在于,恰恰是在面对吊装难题时,能够采用自创的“梁吊法”安装大型天车。工作至今,他转战全国多地,参与二十多项重大工程建设,由他负责组织指挥的吊装安装任务达千余次,没有出现一次失误。多次成功安装大型天车的经历,也让他获得“天车安装专家”的美称。
“越是有难度的活儿,我越兴奋!”周汉生说,如果接到难度大的项目,就算不吃不睡,他也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他看来,工作中遇到难题很正常,只是每个人的方法不同,每次他站在一道难题的十字路口,总能找到一条捷径,让吊装既安全简单,又省时省力。
他带出40多名高技能人才
1993年,周汉生开始担任班长。善于带徒的他,总是要求徒弟们多干、多提问、常交流、重总结,如此成长显著。每逢大型吊装或吊装难题,他会召集班员,或在地上、或在桌上,画图并说明情况与重难点,引导大家集思广益,最后他才谈出自己的想法。他说这样能锻炼大家积极动脑筋、出主意。
2014年,武汉市技能大师周汉生大师工作室成立,不久又先后升级为省级和国家级工作室。如今,他把重心放在致力于工作室的传道、授业、解惑上,将自己独特的吊装技术在推广应用中不断更新,让更多的年轻人掌握。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近三年为公司培养了40多名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
31岁的陈海生从武汉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一冶成为一名技术员,来到工作室2年来,他从言传身教的周师傅身上收获良多。“没有比他更专业的起重工了。”陈海生说,周工注重细节,每次做方案需运用到实践中,必须考虑各方面的问题,比如用到某些系数,周大师不用翻书去查,直接能够脱口而出,让他非常佩服。此外,搞技术研发,需要不断创新,对于年轻且缺乏经验的技术员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这时,周汉生总能结合他的工作实战经验,提出一些创新的点子,“让不好干的事变得好干”。
职场36年载,周汉生书写了一段由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的不凡历程,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技术创新,以身体力行诠释对工匠精神的不懈探索,先后获得“新长征突击手”、武汉市技术能手、湖北省“十大技能大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面对接踵而至的赞誉,周汉生始终保持着一份“匠人”的朴素与敬业,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只是本本分分做了自己的工作。”
(作者: 编辑: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