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马一德讲述了近些年来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尤其是法治化建设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马一德说:
“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的竞争,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当前,自主创新、科技自强自立,已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变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是创新主体,保护创新就是要保护企业的积极性,而保护知识产权则是保护创新和激励创新的重要制度保障。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马一德说:
“保护知识产权,要加大提升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化。”
继中国改革开放初确立知识产权制度,再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了适应国际规则进行修法后,近两年,我国又根据发展和实际需求,调整法律,进行了系统修法和升级。“可以说,中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已经构建,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经牢牢架起。”
作为一名研究者,处在一个法治的时代,能亲身参与、见证中国法治进程,马一德感到无比骄傲。他说:“今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条将知识产权的民事属性规定得非常清晰。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了系统修正;2020年,对专利法、著作权法进行了系统修正。这样的修正,我亲自参与其中,在修法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从立法的调研到草案的起草,到征求意见,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每一个过程都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
马一德还分享了2020年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修法工作的故事。“草案形成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开门立法,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界、学界,尤其是外国企业、驻华企业等意见,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充分与中国经济相适应、相匹配,同时又彰显时代特色。”
马一德说:
“应该说,知识产权因创新而生,也随创新而变。”
中国知识产权领域这次系统修法,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在高质量开放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向世界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展示中国知识产权取得的成就、中国知识产权取得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法治遵循。知识产权的系统修法升级,能更好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编辑:周婵